近期值得玉米市场关注的几个因素
11月份以来,国内玉米市场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产区深加工企业不断有提价消息传来,其中广州港口现货一天最高上涨80元/吨,这种反季节上扬的事实给国内玉米的集中上市价格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目前来看,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基本已经被人们认同,同时下面几个因素也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一:新粮产量和质量值得关注。目前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处于紧平衡的局面,尽管东北地区本年度玉米面积大幅增加,但因整体干旱减产使得最终预估产量略少于去年。不过今年东北地区玉米质量普遍高于去年,究其因是今年霜期推迟近20天使得玉米后期灌浆时间充裕、颗粒饱满,水分偏低,容重较高,霉变率低。从了解的情况看,今年东北地区新粮水分在24%—30%之间,比去年减少5%。容重基本达到二等粮以上标准,且由于采用了新种苗,今年玉米的烘伤率也大大降低。
关注二:开秤价格高去年,新粮收购节奏缓慢。由于通货膨胀和种植成本增加,今年新玉米开秤价格高于去年100元/吨以上。目前,农户手中玉米大部分仍处于晾晒阶段,脱粒不完全,新玉米上市量仍少。
关注三:农民惜售心理严重。由于干旱减产的影响,加之深加工企业的库存较低抬价收购,以及暖冬玉米脱粒较晚,今年黑龙江、吉林产区的农民普遍惜售。同时,受今年大豆价格不断的上涨影响,加上种植成本的大幅提高,农民对玉米价格的观望心态比较浓厚,即使是价格大幅上涨,农民可能依然不愿意大量抛售,很多农民已开始采取各种方式保管今年的新粮。笔者认为,按照大豆玉米的比较关系来看,产区的大豆玉米比价基本应该维持在3:1,因此,今年大豆的收购价格涨到了4100—4200元/吨,玉米的收购价格应该不会低于1400元/吨。而目前产区玉米的收购价格在1100—1200元/吨。因此,后期产区的收购价格还有上涨可能。
关注四:收购主体力量减弱。往年这个时候,产区的贸易商大多都能从农发行拿到贷款,产区的收购主体较多。而今年由于贸易商大量的高价玉米积压,农发行的资金没有有效回笼,农发行不再向贸易商提供贷款,很多贸易商没钱收粮,收购热情也没有去年高。深加工企业依然还将继续成为今年产区的收购主体,他们对于价格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笔者认为,虽然今年贸易商大多没钱收粮,但现在华北和华南以及南方市场都缺粮,有钱收不上粮的情况经常出现,港口库存也不断减少,港口贸易商及南方贸易商有可能来东北抢粮,在吉林辽宁加工企业库存低的情况下,后期价格上涨可能会从港口一直传导到产区。
关注五:集中采购有望出现,有助于价格强势发展。据了解,目前贸易商资金压制问题严重,上年度农发行贷款未能偿还,新年度贷款不能发放,企业也不能收购新粮,加之深加工企业仍有10天左右的库存,不急于大批量收粮,因此今年新粮上市初期并没有出现去年抢粮的现象。今年10月份以来,由于受到国内外禽流感疫情的影响,玉米市场持续弱势走低,使得饲料企业玉米消费明显减少。近期价格跌势已经开始减缓,部分企业准备适当加大玉米采购力度。况且,前期国内饲料企业一般以消耗和降低库存为主,以致目前饲料企业玉米库存普遍偏低。1月14日,我国将进入春运高峰期,但实际上目前国内铁路运输已经有所紧张,明年1月份铁路运力将更为吃紧。为此,目前南方一些饲料企业已开始逐步加大玉米采购力度,年底前大多数饲料企业玉米采购数量均将不同程度增加。后期国内玉米市场难免出现集中采购现象,这将相对激活近期国内玉米市场,并使价格继续走强。
最后,运输瓶颈和原油价格高企不容忽视。东北铁路运输瓶颈问题以及船运费上涨仍是影响国内玉米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关岁末的临近,铁路运力将会更趋紧张,运输费用也将随之进一步上扬。由于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国内船运费继续上扬,大连至广东大船运费已达到160元/吨,使得销区玉米出现每天上涨100元/吨的现象,也正是运输原因给近期玉米期现价格的上涨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随着产区收购主体的逐渐增加,加之今年玉米开秤价格也比去年高出100元/吨,以及农产品供需形势偏紧均给玉米价格做了底部定位,在农户惜售心理依然不改的情况下,预计后期玉米价格将易涨难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