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多了怎么办?”的几点思考
从中国历年调控粮食政策的实践看,国家解决粮食少的问题办法多,解决粮食多的问题办法少。从目前各方面讨论的情况看,解决粮食生产多、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问题,主要有4种办法:一是休耕;二是放开收购市场,直补农民;三是国家托市收购;四是增加储备。笔者认为,休耕不符合中国实际,人多地少、分散生产的现状使休耕办法难以操作;直补农民是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生产的粮食出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政府采取托市收购、增加储备的办法,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解决了丰收粮食的流向问题,是比较切合中国粮食市场调控实际的。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成立国家粮食专家组,科学研究评估中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
建议国家农业、粮食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科学研究评估全国每年到底需要消费多少粮食、每年生产多少粮食是合理的。目前粮食生产总量是不是真正已经多了,粮食年储备与消费比应为多少才比较科学。在此基础上,各级各部门加强对粮食种植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从而使全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尽可能保持动态平衡。这样一来,粮食产量年度波动就不会太大,粮价就不致大幅起落,保护农民利益、减轻企业和国家财政负担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2 加快粮食转化工程研究,积极发展粮食深加工
如果全国粮食生产真正多了,就不是单纯依靠托市收购和增加储备能解决的问题,就要转变传统观念,考虑粮食转化和深加工研究。中国是能源短缺大国,粮食其实也是能源,吃饭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考虑发展粮食深加工,将粮食转化为燃料乙醇、淀粉等产品,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多的问题,还能实现加工增值。只要国家政策配套,粮食深加工工业发展起来,不怕粮食生产多,更不怕托市收购量大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丰收带来的问题。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工业的发展使市场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玉米的销路问题,这对稻谷和小麦品种的转化开发是有启发的。
3 坚持实行托市收购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多的时候,国家要坚持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尽管国家执行托市收购政策,中央财政为此会增加一些负担,但从全局看,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成效。一是降低了财政风险。由于托市收购政策执行主体明确,收购数量真实,管理到位,与以往保护价政策相比,中央财政只是负担利息和保管费用,避免了许多因政策执行不力给中央财政造成巨额负担问题。同时,如果抓好市场机遇,择机销售,还能给中央财政带来价差盈利。二是保护了农民利益。托市收购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带动农村市场的活跃,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央财政收人的增加。三是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有效避免了粮食生产的年度不均衡问题,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4 进一步完善托市收购政策,注意把握与市场的衔接
托市收购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规律的灵活运用,不能把“托市”变成“脱市”,托市收购丁作也要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切实注意把握好与市场价格的衔接。一是尊重市场供求规律,在确定最低收购价水平时,注意更多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作用。二是对同一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时,要在全国产区范围内统一实施,这样有利于国内大市场价格的有序衔接。三是规定市场上所有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或个人,都要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不收可以,但决不能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去收购,低价收购属违规行为。对市场发出一个明确的价格信号,让农民不低价卖粮。同时,督促承担国家调控任务的中储粮企业积极按照不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带头进行收购,对市场起带动、引导、影响作用。四是加强对托市工作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违规低价收购的经营者进行严厉处罚。五是对在一定时期内销售不完的托市收购粮食,可以转为国家储备,有利于加强管理,确保其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