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加工行业面临洗牌
从考察途中所走访的企业、粮库、农业管理部门的反映情况来看,目前深加工企业的经营状况令人担忧,或许该行业大规模的洗牌活动已悄然展开。
一、原料价格上涨,利润空间逐渐缩小
一些深加工企业反映,从去年开始生意就不好做了,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的利润不断缩水。黄龙公司是公主岭市一家大型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以生产淀粉为主,玉米年加工能力65万吨,主要产品为淀粉。今年第一季度,该企业的利润同比下降了30%左右,主要原因就是原料价格上涨,而这种原料价格高企并没有在产业链中的销售环节得到传递。该企业目前的玉米收购价格在1470—1480元/吨,每天的收购量维持在1000吨左右,而去年的收购价格大约为1240元/吨,今年的淀粉销售价格2250元/吨,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动。
蔗糖价格自2006年年初以来一路下跌,使得淀粉糖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企业基本上采取以销定产的加工模式。在内蒙古通辽地区,在梅花味精分厂内我们听到了“玉米价格上涨影响产品利润”的声音。该企业为民营企业,以加工味精为主,年玉米加工能力70万吨,采购上采取随行就市的原则,近两年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的利润受到很大冲击。而在黑龙江集贤的丰瑞集团,董事长陈中海向我们介绍,丰瑞集团年加工玉米能力为20万吨,由于目前玉米价格高涨,企业已经开始以陈化水稻替代部分玉米来维持利润了。
二、国家政策变化,新老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2006年国家取消了酒精出口退税,并且开始逐步减少对乙醇生产企业的补贴,2007年国务院要求各地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以上这些政策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尤其是酒精企业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吉林松原的吉安生化加工能力为120万吨,由于酒精的销售停滞,酒精生产已经暂停2个月了。黑龙江集贤的丰瑞集团,由于出口没有利润,于是就在大连的鲅鱼圈港口存放了3000万吨酒精,酒精价格已经由去年的5000元、6000元降低到4000多元。吉林燃料乙醇是享受国家补贴的定点企业,但由于酒精销路不好,2006年已经开始调整了产品结构,赖氨酸等产量开始增加,而酒精的产量和销量持平甚至有所减少。新上马的一些项目,有的还没有开工便因政策的影响不得不停产,有些项目设计产能过大,前期投入难以收回,资金链条出现问题,而一些老的成规模的企业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传统产品基本没有获利,而新的产品链还难以延伸。整体来看,深加工企业在这两年负担很重,发展的步伐明显放慢。
三、市场供过于求,恶性竞争局面形成
玉米深加工企业近两年来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出现了大批的新建、扩建项目:公主岭黄龙公司一墙之隔的中粮集团60万吨加工能力的项目已经开始试车;在吉林榆树五棵树开发区,中粮生化60万吨的淀粉生产项目在5月初投产,而其邻居年转化玉米能力在100万吨的吉粮天裕却一直处于停产检修状态。
吉林省农委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年底吉林省玉米加工量659万吨,2006年达到了801万吨,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多数能达到80%以上。在黑龙江省,无论是从农业部门得到的调查数据还是直接走访农民,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玉米播种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理由就是深加工企业托市作用明显,玉米价格连年出现上涨。以酒精行业为例,全国年需求量为650万吨,而现在大批开工的酒精企业的年实际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000万吨,供过于求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国家取消出口退税后,由于利润的问题企业多数的酒精不能出口,从而转向供应国内市场。现在多数酒精加工企业微利或者亏损,大批项目上马后造成的企业恶性竞争已经悄然开始,后期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当然,未来深加工企业如何整合,对玉米价格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据了解,多数企业目前的库存维持两三个月的生产没有问题,因此,在今年新粮上市之时,深加工企业将采取何种方式采购是市场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大型粮商背景的企业应该在粮源上没有问题,而一些小型企业在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资金周转越发紧张,在争夺粮源上丧失了优势,这样必将造成市场恶性循环。未来该行业或许会向几个大型企业垄断模式迈进,大型集团利用资金优势和规模化经营,可以实现稳定的收益,而中小企业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企业选址可能更集中于主产区,更有效地保证原料的供应。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市场再出现多家哄抬收购价格的可能性不大,这对于稳定粮价或许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