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马铃薯如何与市场对接探密之一
编者按:有着“中国马铃薯之乡”称谓的定西,被认为是我国扶贫攻坚史上的奇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份“以洋芋度日,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研究报告,认为定西和定西农民的贫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时光如梭,30多年后的今天,是这再也平常不过的洋芋,让定西的历史开始了重写。
定西,“穷也洋芋,富也洋芋”。
马铃薯,让定西实现了几百年来第一次华丽的转身。
如果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分水岭,定西的两种闻名就是不同的符号,前者是九十年代以前,定西因“贫瘠甲天下”而家喻户晓;而后者则是九十年代后,定西却以脱贫之快和脱贫之好闻名于全国。
变化来自定西市历届班子十几年传承的“接力棒”,坚持“不换频道,只作微调”的理念,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以政府指路、协会铺路、农民走路为牵引,用马铃薯为农民筑起了一条致富路。
1996年,定西正式提出了“洋芋工程”的发展战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最终认的是品牌,为此,品牌质量成为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从清吉牌马铃薯成功注册,到金定、鲁家沟等品牌洛阳“薯”贵,几年时间里,定西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一个个质量绿卡,随之而来的是众多的企业与农户、基地、市场紧紧相连,互相推动,越做越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铃薯经济板块。
协会是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实现市场化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改变了个体弱势,而且通过向会员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降低了农民进入新产业和新市场的成本,改善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为农民搭建了通向市场的平台。
仅仅将农民组织起来还不够,上下联动使市场化实现完美的对接,定西马铃薯价格平稳了,薯农增收了。为保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定西从田间地头到终端市场展开服务,采取“倒推法”,减少中间环节,帮助薯农定价,为民保利,很好地完成了千家万户与社会大市场的对接。
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是,“质量是基础,市场是保证,品牌是关键,金融是杠杆”。
面对一些地区农产品滞销,老百姓四处求援、政府领导奔走推销的情况,一些农业专家发现,定西的马铃薯打破了“丰产降价”的常律,出现了“丰产仍火爆”的可喜局面。专家提出,“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实现农产品与市场对接是我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但产业化的程度和市场对接成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为了让定西的经验能够为全省提供借鉴,本报记者对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采访,对定西马铃薯是如何与市场进行对接的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试图为我省农业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蓝本。
2007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定西的大坪村,看到农民靠种植马铃薯发了家,致了富,总书记很高兴。当大坪村农民冉志功送给总书记一篮洋芋时,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陪同人员说:“一定要把土豆带回北京。”
马铃薯让300万陇中人民富了,定西人民没有忘记,总书记也没有忘记。
初冬时节,驱车行驶在定西市的任何一条城乡道路上,看到的都是相同景象,拉运马铃薯的农用车来往穿梭,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挖好的临时“储藏室”,农民忙着储藏马铃薯。随处可见“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标语。而在定西市新建成的马铃薯交易中心,马铃薯堆积如山,车载的、装运的、筛选的、交易的,熙熙攘攘,让这里变成了马铃薯的世界。
产业兴了,市场火了,农民乐了,洋芋开花赛牡丹,土豆变成了金蛋蛋。经过10年的发展,定西马铃薯这张“王牌”在全国打响了,年产500万吨马铃薯的定西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马铃薯之都”。
2006年,定西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元,而来自马铃薯的收入就达1304元。预计今年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将获得1500元收入。不起眼的马铃薯,已经成了定西广大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科技让洋芋“洋起来”
质量是定西马铃薯市场化的基础,而质量的支撑就是科技,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极大地促进和延长了定西马铃薯与全国市场的对接链条。11月27日,记者在安定区马铃薯交易中心见到“洋芋土专家”周克明,他告诉记者,今年种的12亩全是“新大坪”品种,一斤卖到了0.42元,比其它洋芋每斤高出0.03元,估计今年能出售五万多斤,收入20000多元。
采访中,周克明说出了心里话,“种洋芋成万元户如今已经很普遍,而科技是成就定西马铃薯产业真正的英雄”。
马铃薯在定西实现科研转化
在10年的时间里,定西人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这其中不仅体现了各级政府的产业意识,同时也凝聚了科技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加拿大籍专家亚仕都和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就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1997年,亚仕都与另一位加拿大专家劳泳第一次来到定西,在对马铃薯进行考察和调研后,针对发现的主要问题——病害严重、种薯质量不高、品种品质欠优等,反复讨论制定出了一个指导定西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的5年发展目标计划,并提出了要把“小土豆”发展成“大产业”的思路。
“从那时起,农户种植脱毒种薯后发现,马铃薯的亩产量平均能增加30%,每亩增产450公斤以上,与此同时收入也增加了470元。”定西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江说。
王一航是甘肃的袁隆平,定西的“洋芋之父”。他的足迹踏遍了定西的每一个村镇,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王洋芋”、“王科学”。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以产量高、淀粉含量多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定西老百姓称之“洋芋王”。陇薯3号是王一航在渭源育成的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新品种,其淀粉含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品种已成为甘肃马铃薯生产的知名品牌,种植范围扩大到西北五省”。
提起陇薯3号,渭源县农民刘温煦感触万分,他说,几年前,自己家种的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也不知道是多少代了,“产量很低,病虫害也很多,有时还没有挖就烂在地里了”。
2004年10月是刘温煦最开心的日子,当年他种植了会川马铃薯育种站提供的陇薯3号,1亩地产了6000斤,“活了半辈子,从来没有见过有8斤大的洋芋。”
在王一航的主持下,渭源县的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已成为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渭源县也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科技让农民尝到甜头
安定区高峰乡的陈月兰,是定西市有名的洋芋专业户,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对科学种薯,她却有一套理论。她说,“新大坪”这种马铃薯表皮光滑,芽眼浅,菜用时削皮少,所以在市场上深受青睐,但是种植的时候施肥配方一定要注意,氮磷钾比例一定要控制在2∶1.3∶1上,种植的前一天,种子要在太阳下晒一下,这样既可以杀菌,还可以耐旱。
新的马铃薯品种,不仅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就连加工企业也感受到了新品种给他们带来的直观经济效益。甘肃超兴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经理刘新兰告诉记者,以前8吨鲜薯才能加工1吨淀粉,现在7.2吨就能加工1吨。
对于定西农民的科学种薯,王一航深有感触,马铃薯科研成果能转化得快,完全得益于定西提出的洋芋工程。尤其是定西的各级洋芋协会在科学推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了协会和企业的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由以前的10年缩短到了3-5年。
为了使马铃薯生产质量达到科技标准,定西市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对产前、产中、产后都要实行科学管理,并在重点乡镇配备了科技干部,高峰乡党委书记党宏义就是其中的一位,谈起科学种薯,他滔滔不绝。
据介绍,定西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大坪、渭薯系列、陇薯系列、专用薯系列等30多个品种,同时建成了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具有了年产脱毒种薯苗2000万株,脱毒微型种薯3000万粒的组培室、现代化智能温室和网棚繁育基地,脱毒型薯生产能力占到了全国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