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将建400万亩生物能源原材料基地
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为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遵义市将加大薯类产业扶持力度,规划用5年时间发展400万亩脱毒薯类种植基地,建成醛粉和燃料乙醇两条生产线,初步形成国内较大规模生物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薯类在遵义市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目前种植面积(包括间作和套作)450多万亩,其中甘薯150万亩,马铃薯250万亩,其产量在全市粮食总产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遵义市发展薯类产业有明显的自然气候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栽培技术优势,但由于长期处于分散自由种植状态,品种严重退化,产量低、品质差,加工和市场开拓能力弱,商品化程度较低,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近年来遵义市一些地区引进脱毒甘薯和马铃薯进行种植试验、示范,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已发展脱毒甘薯5万亩,脱毒马铃薯75万亩,农民亩均收入较常规种植增加300元以上。
为把薯类作为遵义市农业的一项新型产业和生物能源原材料基地来开发,建设现代生态型农业和循环型农业,尽快形成较大规模的薯类生产、加工能力,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市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把遵义市脱毒薯类种植基地面积从现有80万亩发展到400万亩。其中脱毒甘薯从5万亩发展到200万亩,年产鲜薯50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脱毒马铃薯从75万亩发展到200万亩。同时形成5万吨薯类精粉、30万吨乙醇燃料加工的生产能力,到2010年将建成相应生产能力的醛粉和燃料乙醇两条生产线。
日前市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在资金、政策、项目上对薯类产业倾斜,积极扶持薯类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办、农业、畜牧、发改、乡企、财政、国土、科技、农机、经贸和金融部门等单位参加的薯类产业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薯类生产发展中的政策扶持、技术服务、良种供应、加工生产等一系列问题。该生物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将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原则和“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企业运作”的运营方式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