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九”怪:工厂“建”在马背上
云南“十九”怪:工厂“建”在马背上
---云南淀粉行业记事
07年的12月应邀去了一趟云南,重点看了红河州的一些木薯淀粉生产企业。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至今已过去了三个多月,但其间的所见所闻,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和感触颇深,有些甚至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今忙里偷闲,特将此次采访了解到的云南木薯淀粉的行业概况和一些观感编辑成文,以飨读者。
云南彼邻广西和越南,南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常年温暖如春,阳光充沛,雨水充分,适合木薯的种植和生长。目前云南的木薯淀粉生产企业约有二十多家,主要分布在红河州和文山州(在其附近的其他州、市也有零星的分布),07/08年度的总产量预计可达到约10万吨左右。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达800多公里,土地面积33000平方公里,人口39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55%)。滚滚红河水,巍巍哀牢山,谱写出红河州瑰丽而浪漫的自然诗篇;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青山如黛,河川纵横,林海苍茫,繁花似锦。尤其是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传统习惯,使其盛产木薯;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红河的山山水水,经济也随之得到了发展,而木薯的种植和加工也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产业,现代化的淀粉生产企业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五年前屈指可数的一,二家,发展到当今的(约)15家,年产量超过了7万吨,增长速度可谓十分的惊人,并一跃成为中国的木薯之乡和淀粉主产区之一。
红河州的淀粉厂多为股份制民营企业,生产规模主要为二种形式:60~70T/日和100~120T/日;生产技术和设计模式主要来源于广西,工艺和设备的先进性仅为一般水平(设备全为国产产品),无任何特点和创新。产品质量亦属普通,但由于其气候和土质的特殊性(如温差大,土地矿物质含量高等),故所产的淀粉很有特点,如高粘、高透明度等;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创出一个知名品牌。企业中员工的素质也不太高,但其中的管理人员和经营班子却比较年青,很有活力和闯劲。在红河州,其木薯淀粉的生产期一般从十月初开始,直至次年的3月下旬结束,长达5~6个月;但由于地处山区,每逢下雨会因交通和收挖的严重不便而造成原料供给的困难和短缺,使之企业的生产难免会开开停停,这同时也是当地木薯淀粉生产的一大特点;然而,无伦如何,其有效的生产天数还是会多于广西和广东。
红河州山青水秀,风光倚丽。然而与之十分不相称的是,该州的淀粉企业普遍欠缺环保意识,多数的企业基本无有效的环保设施,生产中排出的污水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排江河,使之相关的河流和水系遭受严重的污染,景况使人触目惊心;但值得庆幸的是,据最近获悉,目前已有几间上规模的企业开始进行环保的投入和改造,并已开工建设。此外,由于该州地处山区,山高坡陡,几无成样或成片的平地,包括工厂的选址也只能选择在相对平缓的小山头(这也是云南的特点,或称为新一怪);为此,农民只好把木薯种在山坡上,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和引发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自然的生态环境,对此也真使人为之而担心。
总之,我们认为云南由于其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故木薯淀粉行业只要能正确引导,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经规范、整顿和完善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明天会更美好!
此外,这次的云南之行虽时间仓促,所察欠全,但还是感受到了许多意外的“震撼”:
“震撼”一:道路崎岖胜蜀道,相距无几走半天!
解释:红河州山高坡陡,道路十分的崎岖。故在平常看来不远的几十里路,却经常要走上老半天。为此,在做出行计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此因素。
“震撼”二:地无三尺平,工厂落在山头上!
解释:红河州山多地少,要找到几十亩甚或几亩平地建工厂十分不易,为此,不得不选择把工厂建在相对平缓的小山头上。为此,透过浓浓的雨雾,远远看去,不觉中还以为是座山神庙,怪有趣的。
“震撼”三:挖薯艰辛难想象,木薯坐在滑索上!
解释:在广西、广东或海南,收挖木薯不算太复杂和艰辛,甚至还有一点点的乐趣;然而,在红河州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山民往往为了收取一百几十斤的木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陡峭的山坡上采掘和运输,十分的惊险。我们在当地还常会看到,在河流的上方,在山与山之间,架设了滑索,以便将木薯一筐筐、一袋袋地送下来。此情此景,是如此的壮观和无法想象,会使你感到震撼,使你由衷地发出惊叹!此刻,你可能已经无心关注木薯和去核算木薯的成本(当然也失去了核算的意义),而只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和生活的艰辛。
“震撼”四:人背马驼送薯忙,工厂“建”在马背上!
解释:在红河州的淀粉厂,由于交通的不便,使之原料的运输方式除了汽运外,还大量需要人力和畜力作补充,为此,我们在现场能看到很有特色的人背和马驼木薯的场面,颇为壮观。对此,大家形象地比喻为:工厂“建”在马背上!的确,在当地如果缺乏人力、畜力的运输,企业是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的,其功不可没啊!
我们的参观采访行程就要结束了,一直陪同着我们的红泰淀粉公司的张助理把大家带到了一家依山而建的小饭馆,但见院前“酒”幌飘飘,热情的招呼和吆喝声此起彼伏;院后松涛声声,山色如画;院中庭台别致,绿树成荫。我们在树下露天用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着特别脆嫩香甜的野菜和红河鱼…..,真的十分挟意和抒畅。此刻,张助理正绘声绘色地介绍着“云南十八怪”,对此,我猛然间有感而发,轻轻地附和道:还有第十九怪,工厂“建”在马背上!大家相视着笑了起来,笑声在山谷中久久地回荡着。
作者:老黄
200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