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马铃薯名气为何这样大
内蒙古武川县马铃薯大有名气,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等地各大超市,像苹果一样精包装的武川土豆随处可见。现在,武川马铃薯正积极向2008年北京奥组委申请上奥运餐桌,各项工作正在积极争取中。
从30年前的10余万亩,到今天83万亩的种植规模,武川马铃薯产业迈出了一大步,成为拉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当年,武川县把马铃薯种植业确立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后,经历了坎坷,也付出了艰辛。为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引导农民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武川县本着“规模出效益,品牌求发展”的宗旨,通过各种渠道来加快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特别在开拓销售市场中,多种渠道实施营销战略,从推销员到经纪人,就是县机关的公务人员也分摊上了卖土豆的任务。一时间,“卖出好价钱”、“卖出好名气”、“卖出好品牌”等成为武川县全县上下的总号令。农民也终于从过去为吃而种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认识到马铃薯这一产品变为商品的现实意义。
认定要将马铃薯种植业当作产业化来经营的武川县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做强做大这一产业,没有规模种植就不会见到实际效益,不依靠科学技术,就不会产生品牌效应。在漫长的实践中,武川县人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路子:“三薯(种薯、商品薯、加工薯)拉动,六路(种子、科研、种植、加工、窑储、销售)并进”。这一战略的实施,有力地加快了武川县马铃薯基地规模化建设的步伐。很快,“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被广泛推广开来。同时,为实现马铃薯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武川县先后引进9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使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马铃薯年种植面积也达到了80万亩左右,年产鲜薯达到8亿公斤。农民每年来自马铃薯种植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7%左右。
2003年,在中国—加拿大政府合作项目中,武川县被确定为“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发展项目”马铃薯供应链示范项目区。2004年,武川马铃薯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武川绿色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被自治区质监部门批准为自治区级标准化示范区。
今年2月6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公布,“武川土豆”集体商标被审定通过,武川县人民对该商标享有专用权。像武川县其他14万农民一样,上秃亥乡小厂汉木台村的王向荣老人,30年来,种植马铃薯种出了致富经。前两年他家盖起了红瓦房,就连去年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灾,他家的几亩水浇田还收入了4万多元。今年,县里又提倡搞设施农业,全县试行推开1000亩中棚种植马铃薯,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王向荣也向村委会申请了3个中棚。
今年3月20日,笔者在上秃亥乡中棚项目基地又一次遇到了正在给中棚覆膜的王向荣老人。他说,一个中棚一年能种植两茬庄稼。春播土豆,秋种蔬菜,旱涝保收。每亩中棚年纯收入1万元左右。种了一辈子地的武川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年自留田里遇到丰年时才能每斤卖到7-8分钱的土豆,如今做成了大产业,真正变成了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