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链:期现市场共成长
玉米和玉米淀粉虽然均属于大宗农产品(000061,股吧),但由于玉米产业上游是“小农经济”,产业中游是“现代商品经济”,产业下游是“集约化产业经济”,因此,想要把整个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很好地衔接起来,并把这个产业发展壮大起来,并非易事。只有依靠市场才能完成,而大连玉米与玉米淀粉期货将为这只灵巧的手提供工具与舞台。
规模化催生风险管理需求
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玉米与玉米深加工市场发展很快,这与玉米、玉米淀粉期货工具的出现和期现货市场互相培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企业规模扩大,市场集中度提高,竞争加剧。他表示,刚到吉林做玉米深加工时,吉林省有27家企业,现在这个数量正在不断下降,预计最终会减少到2—3家。目前,在玉米深加工行业,前3名的企业规模都在500万—700万吨,甚至上千万吨。过去中国期货市场之所以不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规模太小。在企业规模的逐步提高,风险也日趋集中,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就出现了。玉米与玉米淀粉市场日趋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将为期货工具的应用和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打造扎实的基础,同时期货工具被产业企业广泛使用以后,又将使得玉米与玉米淀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企业经营方法与生产技术标准化。目前,玉米与玉米淀粉企业在经营方法和生产技术上的差异越来越小,市场竞争更为精细化。企业要想在行业内生存下去,就需要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去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
三是玉米上下游产业风险管理需求增强。从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大的饮料企业还是食品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对大宗原料采购风险的控制。这些企业的原料采购从过去单纯的每季度、每个月招标的现货交易模式已逐渐演变为基差、长期合同等模式。
记者在部分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调研时发现,他们正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平台与期货工具积极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例如:辽宁省开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当前已参与了玉米淀粉期货的交割业务,同时这家企业对参与玉米期货交易也很有兴趣。身处玉米主产区,加上近年来各类政策性库存玉米出库量较大,虽然企业不会直接从期货市场采购原料,但当原料库存较大时,在市场出现价格下行态势时,为了规避价格下行风险,这家企业会对库存原料进行卖出套保操作。
“玉米深加工行业越来越像大豆压榨行业那样发展了,企业不能光指望经营玉米加工来挣钱,要把玉米加工领域看成一个可利用的资源来整合,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开展期现货结合的买入、卖出套保操作。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利用好市场不断涌现的新工具,打开企业降本增效的渠道。”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十分注重用期货手段来规避经营风险等问题,当前正在与下游重点客户一起研究利用期货市场点价销售的模式,未来将会充分利用公司玉米深加工能力大的优势,积极与期货、保险等中介机构合作,服务好东北地区玉米产业的发展。
市场化时代到来
“从事玉米加工2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是现在市场终于放开了,玉米加工产业的春天来了。”在山东金玉米公司调研时一位“老玉米”告诉记者,经过高附加值的起步期、相对供需平衡的快速发展期以后,我国玉米加工产业当前已基本进入淘汰整合期。由于玉米加工产业上游市场化程度自临储政策退出后不断提高,加上下游产业已完全市场化,加工产业这个中游的市场化程度又在进一步提升,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已相对成熟。
市场放开以后,国内玉米价格自由波动,原来的人为抬价收购的现象消失了,如停止玉米收储之后,玉米价格很快就下降到了与市场供求关系相适应的水平,直接使得2016年至2017年国内整个玉米深加工效益好转。今年以来,产能快速回升,市场可能很快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此时市场淘汰整合行为就会出现,大中型加工企业必须使用各种手段与工具来降低经营风险。
目前,由大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玉米“保险+期货”等三农服务项目正在东北等主产区试点,一大批涉农龙头企业正在利用市场放开的机会,凭借运用期货工具较为成熟的优势,广泛地与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合作推广“期货+订单”等种植模式。这不但可以实现玉米种植的规模化、良种化、高品质化,而且可以解决玉米的及时收购、储存、流通与销售问题。
此外,一些涉农龙头企业,近年来牢牢地抓住大连商品交易所在玉米主产区设置期货集团交割仓库与延伸库的良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企业所在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种粮农民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与问题等,利用期货工具与期货市场平台闯出了一条涉农龙头企业带着种粮农民共同致富的道路,正在培养市场化条件下的新型农民,让农民意识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夜苦干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型农民。另外,大连商品交易所和有关机构在玉米产区还建立了产业培育基地,在当地开展了系列培训活动,为广大涉农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民普及期货知识,让企业和农户学会利用期货市场工具,规避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