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 星期一 19:43:55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至今已过去整整十年。十年的实践表明,农业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以非洲国家为例,它们的经济结构大多以农业为主、自然资源禀赋好,但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缺少良种和机械,以至于长期陷入饥饿和贫困当中,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强烈需求。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全球约60%的人口依靠水稻生活,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也有较为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而杂交水稻无疑是我国的王牌农作物。目前,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种植中国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在这些非洲国家进一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洲人民的吃饭问题。
      回顾历史,中国的杂交水稻如何进入非洲?又对非洲人民逐渐摆脱饥饿发挥了多大作用?
      非洲人吃什么?
      提起食物,我们首先会想到米饭、馒头、面包等日常主食,而非洲人最常吃的,是来自南美洲的木薯。
      以撒哈拉沙漠为界,非洲被分为北部和中南部两大部分。其中,北非受地中海、中东地区影响较深,饮食文化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有明显的差异,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根据饮食特点又可分为西非、中非和东非。在木薯传入以前,西非主要以高粱、小米、西非稻等为主食,中非以小米、薯蓣、大蕉等为主食,东非则主要以高粱、小米、塔麸等为主食。唯独马达加斯加比较特殊。早在1000多年前,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原住民便在岛上种植水稻。几个世纪以来,水稻都是该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相较于木薯,高粱、小米、大蕉等传统作物产量较低、热量不高,制约了古代非洲人口增长。
      木薯起源于亚马孙河流域南部边缘地区,印第安人对它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食用史和3000多年的栽培史,其栽培食用早已遍及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北美洲南端。在营养价值上,木薯号称“淀粉之王”,富含碳水化合物,但蛋白质含量较低,营养价值有限。木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甜木薯,类似马铃薯,可直接食用;另一种是苦木薯,通常被制成“面包”。按照印第安人的做法,制作“面包”首先要将木薯的块根削皮,然后用粗糙的石头将其研磨成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放到袋子里,拿石头进行挤压,挤出木薯的汁液,然后晾晒至完全干燥食用。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木薯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引种和推广。
      如今,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适宜木薯生长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木薯种植,作为自己的“拳头产品”出口创汇。如尼日利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经超过木薯的原产地巴西,成为世界第一大木薯生产国。自2006年以来,我国也开始从尼日利亚进口木薯。作为一个“外来户”,木薯对非洲人民可谓居功甚伟。
      中国水稻入非之旅
      虽然木薯改善了非洲人的饮食结构,大大促进了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但是,木薯缺乏蛋白质、营养价值有限的缺点也逐渐暴露。例如,19世纪时食用木薯最多的蒂奥人与姆博西人,是非洲营养不良最严重的群体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始终难以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非洲人民依然面临饥饿问题。
      为解决非洲人民的吃饭问题,许多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也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前,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新中国便开始为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如我国曾向刚刚独立的几内亚无偿提供了粮食援助。之后十几年间,又对几内亚、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国家援建87个农业项目、开建了16个农业水利设施,为它们增加了4.34万公顷粮食种植面积。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水稻开始进入非洲,在非洲少数国家开始试种,其中的典例是中国和赞比亚合作的卡富西水稻项目。赞比亚地处南非洲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全年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稻。1975年,中赞合作开启卡富西水稻项目,我国援赞农业专家将中国水稻带到了赞比亚,这是我国水稻第一次在非洲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我国水稻品种较当地品种增产效果明显,且杂交水稻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品种,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在非洲其他国家推广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奠定了基础。
      到2006年,我国决定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同时,中非农业合作引入企业化经营机制,国内一批有技术、有资金、具备国际视角的农业企业与各个援非示范中心合作,推出规模化、公私合营的经营模式。为响应中非合作论坛的号召,国内许多省份积极承接农业示范中心的援建项目,以湖南为代表,公私合营,开创了中国农业援外“以省包国”的新模式。被湖南省“承包”的非洲国家便是马达加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