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信贷”成为治污的常规手段
国家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近日透露,12家重污染企业因为上了国家环保总局递交给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黑名单,已经被各家银行追缴、停止或拒绝贷款。据媒体报道,“绿色信贷”推行4个月已经有了效果。
近几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GDP增长一直维持在8%至10%之间。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产生了深深的“环境忧虑”。有的地方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不惜引进了一些重度污染项目,虽然GDP上去了,却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环保总局开始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除了对污染企业进行罚款外,还开始推行“环保新政”———实施了“绿色信贷”政策,即对那些高度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这种对污染企业所采取的“釜底抽薪”政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许。
其实,推行绿色信贷,在国际上早已成为惯例。据悉,截至2006年11月,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至少43家大型跨国银行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银行都已经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
目前我们国家在推行绿色信贷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全国众多的高污染企业相比,只有12家被阻止在了“绿色信贷”的门外,这个数字虽然是低了些,但无论如何,这种“绿色信贷”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支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银行的资金支持。这方面,我们国家必须扎紧银行的口袋,对那些没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坚决亮“红灯”,而对那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的企业,则“一路放行”。
我们推行“绿色信贷”的目的在于挽救日益恶化的环境。一个企业无视环境保护,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目前对污染企业的罚款已然起不到根本的震慑作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环保部门与银行联手“治污”,这种“环保新政”,无疑是深得民心的。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环保问题并非一时一事,不可能靠一两家“抱拳出击”就能完全奏效,因此在环保与信贷联手之后,我们期待能以“绿色信贷”为样本,运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冲破重重阻力,走出一条联合执法和督查治污之路,从而形成环保统一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