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竞赛”提速
夜间,疾驰在东北的苍茫大地,路边多处可见火光与浓烟冲天。
这田间地头燃烧的,就是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很多农民或许不曾料到,奔驰的汽车与焚烧的秸秆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就在几年之后,将发生紧密联系——秸秆将变成汽油。
对于中粮集团总裁助理、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岳国君而言,这正是他的梦想。从黑龙江华润酒精厂到中粮集团,他一直从事生物燃料乙醇事业。从玉米制乙醇到秸秆制乙醇,短短数年间,折射的是中国生物燃料的命运转折。“中粮集团将是中国生物燃料乙醇的主要提供者和领导者,我们目前的研发重点之一就是纤维素制乙醇”,岳国君表示。
“纤维素制乙醇将是日后中国生物燃料发展的最重要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熊必琳告诉《中国投资》。在国务院部门“三定”方案出台之前,熊必琳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副司长,牵头协调了支持生物燃料发展的多项工作。“我们要掌握纤维素制乙醇的核心技术,在这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大定点企业争相上马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秉持“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由几年前大面积发展玉米乙醇,转向支持发展以木薯、红薯、甜高粱等非粮作物制乙醇,并且积极推进纤维素制乙醇的试点工作。
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总利用量为300万吨。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到1000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认为,传统非粮作物作为乙醇原料比较竞争优势不明显,其原料供应存在风险,受到价格上涨、供给季节性、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制约,是刚性需求对应柔性供给。而我国秸秆、林业废弃物等富含纤维素,每年可利用量达到6亿吨。因此,纤维素制乙醇是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
任东明的看法得到岳国君的佐证:“2007年,我们在广西北海投资达13亿元、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已经投产。但是原料来源问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同时木薯价格的迅速提高也为木薯乙醇项目的扩建增加了难度”。
他认为:“倘若不能寻找到足够的、新的非粮作物,2020年1000万吨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这个目标对中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中粮集团在中国生物燃料乙醇领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控股和参股了国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3家,包括黑龙江华润酒精、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以及丰原生化。
岳国君告诉记者:“中粮集团早把眼光放在了纤维素制乙醇身上,在纤维素乙醇项目上已经取得了较快进展。到目前为止,中粮集团已经拥有36项燃料乙醇方面的专利,其中,和纤维素乙醇相关的有14项”。
早在2006年4月,中粮集团就与丹麦诺维信公司合作,在黑龙江肇东建立了年产500吨的纤维素乙醇中试装置,目前这个装置运行良好。岳国君透露:“我们打算今年底开工建设年产1万吨的工业设施,如果效果良好,未来打算扩大生产规模”。
事实上,除中粮集团在黑龙江肇东的纤维素制乙醇试点外,中粮旗下的丰原生化、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以及由中石油控股的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都纷纷在进行纤维素制乙醇的试验工作,目前均已有所进展。
河南天冠集团总工程师杜风光告诉《中国投资》:“今年5月8日,我们研制建成了我国首条年产5000吨纤维乙醇项目产业化生产线,并且顺利产出了第一批纤维乙醇。通过生物发酵,每年它可以将3万多吨的农作物秸杆转化为绿色燃料乙醇。目前,我们已掌握并拥有了完整系统的、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乙醇生产技术”。
记者还获悉,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曾视察天冠集团,在得知天冠在纤维乙醇方面的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知识产权时,他高兴地表示:“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们带个好头,争取尽快获得成功!”
河南天冠集团董事长张晓阳告诉记者:“天冠将在周边乡镇复制6000至10000吨纤维乙醇标准化示范工厂,到2012年底前,争取建成10个厂,到2020年前后建成100个厂,形成初步规模产业”。
国际研发进展可喜
实际上,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正在走向商业化已成为国际共识。
2007年2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在今后4年内为6座生物炼油厂项目投资3.85亿美元,并将投资3380万美元用于支持开发商业化可行的酶,用于生产纤维素乙醇。
美国明尼苏达州农业厅农业市场服务处处长马柯瀚在接受《中国投资》记者采访时说:“明尼苏达州即将开始纤维素制乙醇的研发工作。目前,正在相关机构进行技术合作方面的洽谈。”明尼苏达州是美国重要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2007年,明尼苏达州生产玉米乙醇达3.7亿加仑,销售收入达到30亿美元。
记者了解到,在美国燃料乙醇已经拥有一个大市场,占汽油消费的6%。美国2007年《能源法案》要求到2020年乙醇产量达到360亿加仑。而由于原料的限制,玉米乙醇的产量最多为150亿加仑。至少有210亿加仑为其他原料乙醇,其中将有160亿来自纤维素。
马柯瀚表示:“美国的税收与研发经费将进一步支持燃料乙醇尤其是纤维素乙醇产业的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不仅在美国,在欧洲、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纤维素乙醇的产业化研究工作也正在进行。截至2008年8月,全球有超过40个纤维素乙醇示范项目,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迈向商业化步伐加速。
诸多国际集团已经瞄准纤维素制乙醇行业的巨大商机,纷纷开展此项业务,国际汽车业巨头通用汽车就是其中代表。
今年1月和5月,通用汽车分别宣布与美国Coskata及Mascoma公司在新一代乙醇燃料技术领域内建立战略联盟,以加速其商业化进程。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陈实告诉记者:“中国可以在非粮食耕作土地上,利用林作物的废弃物、包括柳枝稷的能源作物、甚至垃圾生产纤维素乙醇燃料。我们相信由Coskata、Mascoma这样的公司所致力研发的下一代纤维素乙醇燃料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将有非常大的潜力”。
美国Coskata能源公司副总裁Wes Bolsen透露:“Coskata公司将在2009年开始试产纤维素乙醇汽油。量产后,扣除工厂的建设成本,其纤维素乙醇燃料的生产成本将低于1美元/加仑。Coskata公司的第一座全规模工厂年产能力为5000万-1亿加仑乙醇燃料,2011年将正式投产”。
Mascoma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ruce Jamerson表示,Mascoma公司已开始应用其联合生物加工生物化学转化技术试产乙醇燃料,并计划在2009年中将该技术应用于纽约州的实验工厂。
他说:“我们的联合生物加工技术在由纤维素原料提取制造乙醇燃料过程中,大大降低了添加剂和酶的使用程度,从而有效控制了制造成本。这样的技术可以使我们在不消耗粮食的前提下,实现燃料乙醇更快速、更有效率、更具经济性的低成本生产”。
技术比拼时代到来
业内人士都清楚,第一代生物燃料乙醇也就是玉米等陈化粮制乙醇,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即使现在,用木薯、红薯等作物制燃料乙醇,也只能算是一代半,在技术上并无核心突破。但是即将开始的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竞赛”,就是真正以技术实力进行比拼了。
“整个生物质技术是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高技术领域之一,研发差距在5年以内”,任东明告诉《中国投资》。
中粮集团、河南天冠作为我国生物燃料乙醇的核心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核心技术创新,以期加快纤维素制乙醇的商业化步伐。
岳国君对《中国投资》表示,“现在以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相对于现在的汽油和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成本相差比较大,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技术。未来发展的难点还在于技术的突破。现在技术进步的核心是围绕成本的降低”。
他还透露,目前中粮集团正在和普渡大学教授、美国绿色科技公司总裁Nancy Ho洽谈技术合作。Nancy Ho博士告诉《中国投资》:“我们的技术主要是应用一种特殊酵母来提高纤维素制乙醇的转化率,从而使其更加经济、安全、环保。目前我们已在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进行了试验,正在推广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效果”。
岳国君说:“国家对于生物燃料乙醇尤其是纤维素乙醇的生产,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没有国家的强力支撑,这个产业仅仅依靠商业化是无法快速发展的。”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家按照据实补贴、保本微利的原则,根据原料价格等因素,对国内4大生物燃料乙醇基地补贴有轻微差别,大致都在2000元上下浮动。并且,已累计在10个省份进行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
任东明说,目前国家给生物燃料方面的支持政策不少。2006年5月,国家制订施行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
另外,国家还有《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原料基地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给林业原料基地补助标准为 200元/亩,农业原料基地补助标准原则上核定为180元/亩,补助金额由财政部按具体标准及经核实的原料基地实施方案予以核定。
同时,他还表示:“这些政策在执行起来还需要一些配套的细节办法,才能更好地将国家支持落到实处”。
目前,国际石油价格的快速下跌、生产原料的上涨,都给生物燃料乙醇带来巨大风险。对此,熊必琳对《中国投资》表示:“国家会按照既定政策,继续大力支持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尤其是纤维素制乙醇的研发。纤维素制乙醇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技术,即使它短期内无法商用化,也要进行技术储备。中国在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的掌握上绝不能落后”。